Apple and Apple Watch

昨晚跟好友在微群上莫名聊起苹果表,@KK 贴上来一篇号称苹果表必死的文章《为什么说Apple Watch一定会死》,看完以后感觉无法同意文章里面的某些论点,故列点稍作反驳,今日把思路整理,写下我对苹果公司和苹果表的一些浅见,抛个砖引个玉。

关于保守

首先文章的开头批评苹果表“保守”,我不太理解作者所谓的保守是何物。如果说是指苹果在手表的设计上不够大胆,那么其实苹果在手表的技术还不太成熟,电池只能续航一天,复杂运算还必须借助 iPhone 助力,手表仅仅是手机“附属”的情况下敢去发售这么一款产品,就已经相当激进。如果指的是苹果本身的系统封闭,不开源而“保守”的话,那么其实苹果的保守也并没有为他的用户带来太多不便,纵观苹果的 app生态圈,风格统一,操作规范,安全可靠,有统一的安装源 AppStore。反观开源的 android,生态圈混乱,布满各种长期赖在后台不走的,杀不死的 app,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管家”,各种软件安装源……

时代变迁

文章随后分析了苹果崛起的的原因,文中指出,苹果于诺基亚而言突出了一个极致,诺基亚失败的原因是因为专家们过分执着于自己的“需求”

首先我觉得文章这里忽略了一个随着苹果的再度崛起而来的词汇——“使用场景”、“用户体验” 。苹果之所以成功,确实有他把产品做到极致的原因,但诺基亚的失败不仅仅是过分专注于专家自身的需求。试问当年周围全是机械键盘手机用户的年代,固执地想要做一款没有实体键盘的手机,不是专注于“专家”自身的需求是什么……然而事实是,触屏时代滑动和点击的操作更“本能”——看到啥点啥,看不到上滑,一个个跳转按钮我们仿佛戳得着,这是机械键盘无法带来的愉悦感。这就是用户体验的差距。苹果前瞻性地做出了一款更好用的手机——在 iPhone 刚诞生,键盘机还是主流的那些年,上网浏览资讯,购物,听音乐,游戏娱乐这样的场景大多还是使用 PC 来完成,当时普遍的说法是:“手机只要能打电话和发信息就可以了”,然而苹果却看到了互联网在手机上的潜力,以触屏代替键盘,甚至把这种差距通过软硬件一体化的方式放大——多点触摸,惯性滑动,通过两根手指缩放图片等,结果大家都看得到,苹果手机至今热卖,垄断行业利润,互联网由 PC 互联网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还记得当年 NOKIA+UCWEB+3G 网看新闻时翻页,换新闻条目时候的酸爽感么?顺带吐槽下诺记的C6,上下滑动居然没有惯性,这酸爽!

另外,绊倒诺基亚的,靠的不止苹果一家之力,还记得当年反攻大陆红透半边天的htc?随之而来的还有摩托罗拉,Sony,三星等,Android 阵营在打倒诺记 Symbian 系统的过程中功不可没。

一骑当千与专注细分

文章中举例说到地铁中人们都用手机完成轻娱乐的例子说明一骑当千的好处,确实当年乔布斯在发布会上晒卖点的时候也曾说这么描述过他手中的 iPhone ——一台能上网,能打电话的 iPod。把 iPhone 作为用户娱乐,办公,休闲等各种事物的统一入口,也可能是苹果当初打造 iPhone 的初衷之一。一台手机就能勉强满足所有的事情,从此人们越来越离不开这个终端,因为它太强大太好用。至少现在看来 iPhone 确实几乎做到了满足所有事务的要求。但是他足够强大到解决所有问题了吗?并没有,这就是 iPad 诞生的原因

文章把 iPad 的卖点看作是一台升级版的 iPhone,我对这个观点不太赞同。前文说道,iPad 的诞生是为了解决 iPhone 无法很好解决的问题,那么,强大的 iPhone 还有哪些不足?这里又要再提一提前文所说的“用户体验” ,毛主席说不给场景就分析体验就是在耍流氓。下面我们就结合场景分析一下,iPad 出现的必要性。

以苹果为例,我们抽出苹果产品线中以下几个作为分析对象:台式机 iMac,笔记本 MacBook,平板电脑 iPad,手机 iPhone。上班时,在需要出设计写代码的时候,大屏幕,有实体键盘,性能爆炸的 iMac 就是不二之选;下班后,回到家中,要对付一些零碎的工作或学习,譬如收发一下邮件,写一下博客什么的 MacBook 就是首选( iMac 当然也可以,但如果偶尔还要挪去在阳台看着对面的姐姐晾衣服,事后再下楼赖在星巴克才能安心写博客的话,能够移动的办公设备就是我的不二之选了)( iPad 也勉强能应付,但是写博客之类的需要打大段文字的时候,虚拟键盘因为天生缺乏点击反馈,导致经常出现按错键需要回退等,确实不如实体键盘用的顺手),在我不需要办公,躺在沙发上,床上,仅仅要看下新闻,视频,玩玩游戏的时候,iPad 又是首选,因为它屏幕比较大且又比 Macbook 轻便;如果只是想刷刷朋友圈,那 iPhone 就足够了,其他设备都显得过于笨重。说了这么多,无非就是想说明一个点:

打造完善的产品线以专注做好每个不同的细分,甚至比以一当十更为重要。

所以 iPad 的诞生,并不仅仅是作为 iPhone 升级版,更是在特定使用场景下的一个细分产品。iPad 的成功,就是击中了这个 iPhone,MacBook 等解决不了的特定场景下的用户需求

最后说说我对手表的理解

  1. 不成熟是我对他的最大感觉,他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产品。过小的体积使它损失了大部分性能,储存空间与续航能力,但毕竟是第一代产品,相信随着性能的提升,未来几代可以减轻对 iPhone 的依赖

  2. 崭新的设备定位与使用情景:智能穿戴设备是一种新事物,我们在了解新事物的时候往往会把旧事物带入,同样旧事物会影响我们对新事物的理解。可以遇见的是,在某些场景下,可穿戴设备在交互上将比手机更具优势(有兴趣可以讨论)。

还有大半个月苹果表就要正式发售,到时这只被苹果寄予厚望的小表子就要经受市场的考验~

延伸阅读:《Apple Watch 体验报告》

Previous
Previous

Apple Watch 体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