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的成长之路
十一月下旬的大部门「海阔天空」季度规划会上,有幸能与大家分享我的设计师成长之路,以下是演讲稿全文:
所谓设计师的成长之路,在我看来,首先,它是一条探寻「何为设计」的道路。
一、何为设计?
故事一
我出生于 90 年代,总体而言,90 后是幸福的一代。2000 年,我家置入了我人生中第一台电脑,是方正电脑出品的一台整机,奔腾 3 ,64 MB 内存,采用板载显卡,鼠标上还带这个「钢镚」。小学一年级,我便跟计算机结下缘分。转眼到了五六年级,由于数学成绩较好加之家里有台电脑,我被老师选中参与 NOIP 赛事培训。
相信在座的各位也有当年曾经参加过 NOI 或者 ACM 的同学,本质上它跟其他数学、物理、化学的奥赛一样,就是刷题,这里摘录一条非常经典的题目:
有编号分别为 a,b,c,d,e 的 N=5 件物品,它们的重量 w 分别是 2,2,6,5,4,它们的价值 v 分别是6,3,5,4,6,每件物品数量只有一个,现在给你个承重为 M=10 的背包,如何让背包里装入的物品具有最大的价值总和 sum_v
是的,这就是还在上小学的我,每天所面对的难题。老师在讲台上眉飞色舞地讲,描述何为 0-1 背包问题,阐释何为状态转移方程,而我的心里面只有一件事:就是背上我的背包赶紧转移回家,妈耶电视台正在放数码宝贝呢。
老师的努力并没有让连二元二次方都没学的我们理解动态规划的原理,但是她每天激情澎湃的宣讲却让我记住了一个事儿 —— 算法设计,我们是工程师,要利用我们的智慧,让计算机在有限的机能下,做更多的事。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设计一词,老师告诉我,设计是分析问题,并安排策略,以求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是我理解的第一层设计。
故事二
转眼就来到了大学,我所就读的大学数出了名的学生活动丰富,故被大家美称为华南活动大学。活动多,需要的苦力多,自然学生社团就多。在舍友的怂恿下,我也去领了一份报名表。粗略扫了报名表背后的小广告,整个学生组织有大概十一个部门,文娱部、宣传部、人资部、权益与调研部……思考再三,我决定选择一个和我专业更相关的:技术部!一看这个名称就非常的 IT,大不了我进去负责修修电脑、拉拉网线,也是可以的嘛!
结果面试的时候让我大为吃惊,都怪报名时没有认真读完小广告里边的小字,原来技术部并非我想象中的修电脑的,而是「主要负责活动前期海报、名信片、宣传视频等制作」,人家招的不是电线工而是美工,好在世事总有那么一点难料,当时技术部的负责人一看我跟他专业相仿且会做网站,在跟我讨论了三十分钟「你觉得 360 这家公司怎么样」这个问题以后,决定把我招到技术部中。
在这里,我学会了操作 PS,用它来为活动宣传做海报、明信片设计;学会了做视频,虽然用的是 PowerPoint 而非专业的 AE;也为学生会搭建了官网,利用刚学的 apache+php+mysql 皮毛技术。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对美的追求,好看,逼格高是我们的基本要求,也就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开始学习色彩,构图,排版,开始去看一些设计展,去蹭一些艺术学院的课,感受衬线体与非衬线体中所蕴含的历史和美,慢慢成为半个平面设计师。
但是为学生会做设计其实是非常痛苦的,平时大家在工作中会抱怨需求改动,而在学生会则会让你深刻理解何为朝令夕改,指导老师的需求变幻莫测,想要做出一份好的海报,往往非常的难,随之而来的是由于需求变动而导致的返工,因此当年也常常为做活动熬夜到很晚,部门里的师兄师姐虽有所侧颜,但无论多晚,还是以非常认真的态度去完成手上的事,拿出惊艳的作品。我还记得当年师兄对我说过的一句话,那是在学生会换届大会后,他在微信上跟我说的:人不能隐孤独地活着,之所以有作品是为了沟通,透过作品去告诉人家,心里的想法,眼中看世界的样子,所在意的,所珍惜的,所以,作品就是自己……世界再吵杂,匠人的内心绝对必须是安静安定的,面对大自然赠与的素材,我得先成就它,它才有可能成就我。这段话出自李宗盛的《致匠心》。在学生会,我认识到到设计是对美的追求,是一场探寻美的修行,在这其中,设计师必须如匠人一般安静,如匠人一般认真,这是我理解的第二层设计。
(设计是一场修行,安静,像个匠人一样安静)
故事三
时光匆匆,转眼就来到了大三,为了能在即将到来的春秋二招拔得头筹,同学们纷纷开始做准备,积累项目经验,学校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帮助,成立了一些学生工作室,由老师带队,去承接外部的一些项目和需求。我参与其中,结合本身的专业与兴趣,成为一名“交互+视觉”全栈的网页设计师。
其实当时我面临着一个选择,是以自己的专业为模板发展,毕业后成为一名工程师;还是以兴趣为导向,毕业后成为一名设计师呢?作为一名理科生,编程使我的思维条理化,细致化。但在学习设计的过程中,我发现设计更能够将脑海中的想法和创意具体化,形象化,而后这一点更能让我每天热情满满,激情澎湃。因此,在简历上,我的就职意向里写着:交互设计师。
其实现在回过头来想,当初做这个决定有点脑子一热的味道。工作两年后,我发现其实偶尔给同事造一个 Sketch 插件,给同事造个别人已经实现过的轮子,也会让我快乐,卧槽,是我变心了吗?我认真思索了一下这种快乐的来源,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
没有。
是创造使我快乐。是能为别人带来便利使我快乐。面对当前已有的问题,经过设想,计划,最后拿出具体的成品去验证,去解决的过程,使我快乐。是帮助别人的过程,别人的一声道谢,使我快乐。只是很不巧这个过程需要我自己去编码而已。核心还是创造,与助人。
我平时很爱逛知乎,看上边形形色色的大牛发表见解,而我自己倒是挺少发言的,我感觉在那儿还是一个比较严肃认真的场合。我唯一的一次回答,是我女朋友邀请我的,她邀请我回答的问题是:拥有一个会画画的女朋友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我答到:有一个画画很好的女朋友,大概就是荧幕前、手机里、工位上、书桌旁,每年逢节假日、纪念日,哪儿哪儿都是私人订制的精致手办、图画,都说设计是一种对爱的表达,我想,大概就是所谓的沐浴在爱河的感觉吧:)
是的,设计是对爱的表达,这是我理解的第三层设计。通过设计,我们能将美好创造,能将爱意表达。
二、勤思勉学
然而光弄清楚设计是什么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关注设计的背后的东西。
就业务特点而言,我们支撑的业务,大多是 SaaS,PaaS 层的产品,而且紧贴技术,2B 且不少是公司内部产品,作为其中的设计师,是茫然的:产品复杂,术语晦涩,用户量少又难以建立同理心,这让设计师难以在其中施展拳脚,产生价值。产品的糟糕体验旷日持久,却又因为产品的功能需求早已排满了时间表而无从优化。设计师在项目组中的常常话语权低下,偶尔还会成为背锅位。
这也是我刚来公司的时候遇到的困境,产品做一个凉一个,团队换了一波又一波,在这其中我产生了强烈的自我怀疑,我意识到要为这些产品做好设计,光光有设计方面的技能,是不够的,我欠缺的是对业务的理解,我不能仅仅是线框仔,或者美工。为了弄懂我所负责的业务,我开始恶补数据领域的相关知识,何为数据分析,何为数据加工,何为数据监控,结合以前课上学习过的数据库、计算机的基本原理,终于能够基本搞清其中的各个环节。同时,随着与一线的数据分析师,数据仓库管理员感情的加深,我也越来越能够领会到他们心中的所思所想,在工作中的快乐与忧虑。这其实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了解一个领域需要时间,需要沉淀。
这是我理解的设计师的另外一种成长,以产品设计作为切入点,不断地上下求索,往商业一侧去了解市场,了解行业,了解当下存在的问题,与价值链条;往用户一侧,去了解人性,了解诉求,摸清需求背后的渴求。当在这些方面逐步有了自己的见解后,再通过设计去表达。整个过程,讲究的是融会贯通。
此外,随着团队的成长,对身为团队成员的我们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需要多抬头看看团队,看看身边的人在做什么,也需要力求让自己的进步速度与团队的发展速度相匹配,当前,我们团队以及沉淀了 High Five 设计模型,TECH 度量方法论等工具,在资产一层打造出了业界有名的 ant design 设计系统,未来还将往更科学的体验度量,AI-Design 等方向发展,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设计师需要不断地学习,吸收不同领域的知识,并化作己用。
一路走来,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切莫只是低头甚至埋头,只在意眼前能够看到的听到的东西,我们应该更多地想想背后的规律:在产品里,当用户提出需求时,想想他/她真正的目标是什么,我们如何做的更好,融入我们自己的思考。画一个图标,想一想要传递的是什么信息,而不只是一个图标。设计一个流程,想清楚服务的用户目标和商业目标是什么,而不是就只是实现一个逻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快地进步,更快地成长。
三、有爱,向善
设计师成长的最后一重门,是要有爱。
我们偶尔会谈及设计的道德性。
我们每天被自己的造物包围。
设计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了平面排版,产品研发,或者工业设计的层面,而是扩展到了更大的,如本地生活服务、公共服务、教育、金融服务等等领域。这些在新兴设计领域工作的设计师们负责的项目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巨大影响。
我们享受着共享单车的便利,也忍受着它对市容的影响。我们享受着物流的便利,也承受着快递包装袋造成的环境污染。今日头条总会为我推送我最爱看的内容,但高度智能推送算法却可能让我们接触的知识面越来越窄。
有些设计引导我们向善,有些设计引诱我们堕落。
作为设计师,或者,设计者。我们需要考量每个方案背后的价值取向。
最近,语雀当中有两个小小的改动,一是消息中心的新消息提示,我们将红点,又改回了原先的绿点。
最初改为红点,是因为在一般的认知里,新消息,就应该是以红色标注的。为什么是红色小点呢?人类天生对不对称、不和谐的事物有厌烦心理,并且想要去纠正这些“错误”,简而言之就是大家平时所说的“强迫症”。而小红点则利用了这一人性弱点,它好比脸上的一颗青春痘,让人忍住不去要去挤破它。
不可否认,小红点是产品运营的利器,只要把它投放在某个入口,就能为其带来流量,当用户忍不住要去轻触消除它时,引导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从 09 年在黑莓手机上被首次使用,到今天,小红点已经有各种各样的变式,被运用在各种各样的产品当中,在语雀最近的改版,我们也尝试将这一习惯引用到语雀,甚至在设计之初,我们还试图将其改为数字红点,让其更具吸引力。
但最终我们决定将其改回绿点,语雀提倡的是「无干扰办公」,在工作台,快速地投入工作和学习,投入读和写是根本,我们应该让用户专注在他手头上的工作,而非我们的引导。
还有一个例子,是最近一周发生的事情,在文档阅读页,我们把文档下方的编辑者改成了文档的创建者,只显示一个。
当初做此改动,我们考虑的是避免「仅仅给文档加了一个空格,却与文档的作者并列出现在文章下方的署名处」这么一种尴尬的发生,但改动的背后,却与语雀「倡导大家一起创作」的观念不符。即使仅仅修改了一个错别字,也是对文档的产出有所贡献,理应出现在文档下方署名,更何况我们还有不少文档是多人一同写就的。让用户在谁做「第一作者」这件事情上而勾心斗角,不妥。于是我们再一次将所有编辑者展示出来。
总而言之,我们需要谨慎考虑设计的价值取向,我们的设计应当是有爱,向善,利他的。这是我理解的设计师成长的第三重门。